媒体农大

人民日报:土特产的“含金量”越来越高(大数据观察)

来源:人民日报责任编辑:李启涛终审:闯垒发布时间:2024-03-13浏览次数:201

  数据来源:人民网《数读中国》栏目

  数据整理:人民网记者杨曦

  黑龙江蔓越莓、云南松茸饼干、陕西火龙果、甘肃南美白对虾……一场席卷全国的“农业大摸底”让消费者们惊喜连连。立足“土”、体现“特”、形成“产”,近年来各地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,已建成180个优势特色乡村产业集群,全产业链产值超过4.6万亿元,辐射带动1000多万户农民。“土特产”,正出现不少新变化。

  产品“上新”

  依托地方资源和农艺技术,特色产业方兴未艾

  一方水土养一方物产。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有关负责人介绍,各地在深入了解本地乡土资源“家底”、做好产业规划布局的同时,分析新的市场环境和技术条件,顺应消费需求适度调整供应链,形成乡村特色产业竞争新优势。2023年,我国新认证登记绿色、有机和名特优新农产品1.5万个。

  “发展新‘土特产’,资源禀赋是首要基础。”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长李翠霞说,比如黑龙江抚远地势低洼,冬季寒冷漫长、夏季温热多雨,良好的水环境为蔓越莓水收提供了充足条件。在此基础上,育种、栽培、水利、气象等多环节技术赋能,帮助特色产业扎下根。

  “南果北种”“南蟹北养”……蓬勃发展的设施农业,让不少农产品实现了跨区种养、错季生产、周年供应。目前,全国现代设施种植面积达4000万亩,约70%的肉蛋奶和52%的养殖水产品由设施养殖提供,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速构建。

  口味出新

  科技和绿色加持,农产品品质不断升级

  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和产业特点,各地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对接,以新品种新技术推广、技术规范推广、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,打造绿色优质产品链条,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。

  在重庆,通过调整传统制作配方和腊制工艺,推出低盐榨菜、低温发酵腊肉等产品。在陕西延安、榆林,地方政府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苹果研究院和试验站,先后引进国内外苹果新品种219个,选育优良品种12个。“香味浓郁、质地脆等特征,是近几年新优品种的需求特点,也是西北苹果产区品种结构迭代升级的方向。”陕西省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雷存说,通过加快引导果农优化品种结构、栽培模式和商品化处理水平等,推动优势区域差异化发展。

  2023年,我国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覆盖率达54.1%,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连续5年保持在97.4%以上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超过9万家,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4%,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,农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档升级,新建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、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、200个农业产业强镇,创建100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。

  流通向新

  补链条、树品牌,更多“土特产”线上线下热销

  专家表示,从市场反应看,一些“隐藏款”特产乍一浮出水面即获破圈传播,不少家喻户晓的土特产再度翻红,电商平台搜索频次和下单量成倍增长,折射出特色农产品背后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强大的内需动力。

  “酒香也怕巷子深”。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,离不开品牌强农。2023年,我国农业目录体系初步形成,目前已发展全国精品培育品牌144个,省级目录区域公用品牌1100余个,企业品牌1700余个,产品品牌约2000个,31个省(区、市)均出台品牌支持政策,形成了部级统筹抓精品、省级系统抓目录、市县推进抓落实的品牌发展促进机制,各类农产品加快打造“金字招牌”。

  补齐冷链物流等短板,助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。2020年以来,中央财政共支持建设7.5万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,新增库容1800万吨以上,县级覆盖率达70%以上,产地冷藏保鲜、商品化处理、产后集散、均衡供应和产业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。2023年,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.49万亿元。

  “进一步做好‘土特产’文章,关键是用新的视角来审视本地区的乡村资源禀赋。”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毛学峰建议,一方面,要摸清资源、市场情况,科学规划特色产业品种规模,避免“一哄而上”,在产销对接上给予相应扶持;另一方面,农产品上行迫切要求标准化,要通过搭建平台公司、引入职业经理人等,围绕育种、生产、分级加工以及包装设计等全产业链各环节进行多维度升级,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、生产体系、经营体系。同时,健全利益联结机制,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。

  (本报记者郁静娴)